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科普 >>健康知识 >> 正文

健康科普

药学科普 | 输液真的比口服药物好吗?
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5-03-18
字号: + - 14

  “大夫,孩子都烧两天了,口服药太慢,能不能输点液,赶紧好起来,还要上学呢?”

  “大夫,我这个咳嗽啥时候才能好?太影响工作了,能不能输点液啊?”

  临床诊疗中,诸如此类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遇到,但是,输液真的好得快吗?真的比口服药物疗效好吗?

静脉输液的定义

  静脉输液俗称“打点滴”“挂盐水”或“打吊瓶”,是现代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。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无菌液体、电解质、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,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、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
静脉输液的误区

  1、输液可以使疾病好得更快,不耽误工作上学。

  2、住院输液医保报销比例高。

  3、如果不输液为什么要住院呢,回家自己吃药就行了。

  4、输液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。

  5、有了炎症就要输液治疗。

  6、输液可以增强免疫力。

  静脉输液治疗自1832年开始用于临床,被世界卫生组织 (WHO) 推荐为 “最后一种给药方式”。有公开数据表明,2019 年中国医疗输液总量达到105亿瓶,相当于年人均输液7.5瓶,远高于国际上人均输液2.5-3.3瓶的水平。

  静脉输液治疗的不合理使用,不仅不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,还存在更多安全隐患,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成本。

静脉输液容易引起的不良反应

  1、输液反应

  多发生于输液数分钟至1小时,主要表现为发冷、寒战、发热。轻者体温在38℃左右,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,严重者初起寒战,继之高热,体温可达40℃以上,并伴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脉速高等全身症状。

  2、循环负荷过重

 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、胸闷、面部发红、出汗、咳嗽、咳粉红色泡沫样痰,严重者可从鼻腔涌入。听诊肺部布满啰音,心率不齐。原因是输液速度过快,短时间内输注大量的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,心脏负荷过大。

  3、静脉炎

 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,局部组织红、肿、灼热、疼痛,有时伴畏寒、发热等全身症状。原因是长期输注浓度较高、刺激性较强的药物,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。

  4、空气栓塞

  输液器中若有空气未排尽,一旦过多空气进入静脉,患者就可能感到胸部不适,呼吸困难、严重发绀和缺氧,并可立即导致死亡。

  5、其他

  过度使用静脉输液,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,输液普遍比口服药昂贵,额外增加了经济负担。同时还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,医疗垃圾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。

 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,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占比最大,达到将近50%。

  按照给药途径统计,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/事件报告中,注射给药占56.3%,口服给药占34.4%,其他给药途径占9.3%;注射给药中,静脉注射给药占91.1%,其他注射给药占8.9%。

什么时候必须静脉输液

  静脉输液仅作为急救、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,下列疾病可使用:

  1、大出血、休克、严重烧伤的患者。

  2、剧烈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脱水及食物中毒等患者。

  3、不能经口进食、吞咽困难、胃肠吸收障碍的患者。

  4、严重感染、水肿的患者。

  5、外用、口服药物无效的患者。

  一般疾病患者不需要静脉输液治疗。

  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输液”是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用药原则,口服是最方便、最经济的给药方法,静脉输液并非是所有人的最佳选择。

  • 标签: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