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至,天渐凉!养生要点抢先看→
节气简介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“处”的本义是“止息”“停留”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:“处,止也。”“处暑”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也就是到了高温酷热天气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。处暑过后,太阳直射点将继续南移、太阳辐射减弱,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,暑意渐消。
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往往在处暑尾声,我们会再次感受到高温天气,这被称之为“秋老虎”。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,总体来说持续一周到半个月不等。因此,我们要注意,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并不是暑气下降就马上凉爽了,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。
节气三候
处暑三候是:一候鹰乃祭鸟、二候天地始肃、三候禾乃登。鹰乃祭鸟是指处暑后,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,将捕获的猎物摆放在地上慢慢享用,宛如举行祭祀一般,这个时候捕食的目的是“贴秋膘”,储备秋冬所需的能量;天地始肃是指万物开始凋零;禾乃登是指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开始成熟,进入收成时节。
疾病防治
处暑之际,暑热尚未尽退,空气逐渐干燥,而中医认为热易伤阴,燥易伤肺,因此,这个时节容易出现口干、干咳、鼻干、流鼻血等症状;肺主皮毛,所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、皮屑增多;肺与大肠相表里,则出现大便干结症状。
呼吸道疾病
如上所述,燥邪易致风燥感冒,是这一时期的常见病。然而,该季节并非只有温燥之邪,许多患者在夏季长时间使用空调,导致寒气在体内积聚。处暑之后,天气逐渐变冷,同气相求,天人相应,寒邪会导致慢性咳嗽、支气管、哮喘等疾病发生。
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,入秋后,昼夜温差大,导致夏季未曾发作的鼻炎和咽炎侵扰抗体,出现咳嗽、咽干、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等症状。
消化道疾病
在“秋老虎”这段时间,人体消化功能会减弱,免疫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也会下降。同时,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的繁殖,因此胃肠炎成为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。对于小儿来说,秋季是小儿腹泻发生率最高的季节。
心血管疾病
前面提到了处暑后会有“秋老虎”这种特殊的天气,会特别闷热、高温。在这样的天气里,人体会大量出汗,体内水分流失,血液黏稠度升高,从而导致血栓形成、心肌梗塞、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;同时,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、心率加快、冠状动脉收缩也易增加冠心病的发作风险。
情志疾病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秋天常给人一种凄凉悲伤的感觉。过于悲伤则易伤气,中医称“悲则气消”,日久使人意志消沉,易产生抑郁。因此,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。
养生保健
1、调整作息,早睡早起,增加午睡的时间。
2、多喝水,多食用当季的新鲜水果。
3、少食热性食物,多吃润肺的食物,如梨、甘蔗、荸荠、银耳、百合等。
4、建议食疗方:薏米百合粥、银耳莲子粥、百合红枣南瓜粥等。
5、避免过早添加厚衣服,早晚温差大,及时穿脱衣物。
6、避免极端的情绪波动,可以尝试多听音乐、练习书法等活动,保持愉快的心情。
7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。
处暑睡眠
早睡早起——舒展肺气
古人云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中医提倡顺应自然节气,因此建议早睡早起。早睡有助于收敛阴津;早起则有助于顺畅阳气。通常来说,晚上11点前入睡,早晨6点左右起床较为有益。
起床要慢——舒缓血压
处暑后,早晚天气逐渐变凉。起床时尽量不要太猛,而应躺在床上,稍微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。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,建议起床时遵循“三个半”原则,即醒后平躺半分钟,坐起后保持半分钟,把腿放在床沿坐半分钟,然后再下床活动。
睡前泡脚——活血解乏
如果在秋季感到疲劳,可以采用一些通经活血的中药材煮水,然后用温水泡脚。这有助于舒展筋脉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疲劳,提高睡眠质量。
处暑药膳
滋补鸭汤
民间常有谚语“处暑送鸭,无病各家”,处暑时节多地都有吃“处暑鸭”的习俗。鸭肉味甘性凉、不温不热,适合处暑之际食用,而且此时鸭子肥美鲜嫩,肉质口感上佳,炖汤时还可以加入当归、黄芪、白芷、党参等滋补药材,滋阴降燥,是处暑时节不错的时令靓汤。
- 标签:
- 高血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