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科普 >>健康知识 >> 正文

健康科普

告别三伏“湿困倦”,健脾祛湿是关键!
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5-08-11
字号: + - 14

  三伏天闷热潮湿,人们常贪凉饮冷,容易损伤脾胃,导致水湿运化失常,湿气内停,引起诸多不适:

  消化系统症状:食欲不振、恶心、腹胀、打嗝、腹泻等。

  亚健康状态:身体沉重困倦、精神萎靡、头重昏沉等。

  中医将此称为“脾虚湿困”。因此,三伏天养生宜健脾祛湿。日常可从饮食、起居、穴位保健三方面着手。

  一饮食调养:吃对食物是关键

  食用健脾利湿的食材:

  健脾化湿:山药、白扁豆。

  利水消肿:赤小豆、冬瓜。

  健脾利湿:茯苓、薏米、莲子。

  解暑利湿和胃:藿香、佩兰。

  食用建议:常用于煮粥(如薏米红豆粥、茯苓山药粥)或煲汤(如冬瓜薏米排骨汤、扁豆茯苓鸡汤)。

  少吃伤脾胃的食物:

  生冷寒凉:如冰镇饮料、冰淇淋、大量生冷凉菜。

  油腻肥甘:如油炸食品、肥肉。

  甜腻粘滞:如奶油蛋糕、甜腻奶茶、糯米制品。

  避免原因:此类食物易加重脾胃负担,阻碍运化,助长湿邪。

  推荐健脾祛湿茶饮:

  配方:山药、赤小豆、薏米、茯苓等煮水代茶饮,还可搭配少许生姜片(温阳化湿),非常适合三伏天内饮用。

  二 起居有常:防外湿,促运化

  避免快速降温:

  1.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,空调温度建议不低于24℃。

  2.从炎热室外进入空调房前,先在阴凉处过渡,擦干汗液,避免毛孔张开时寒湿之气直侵体内,损伤脾胃阳气。

  远离潮湿环境:

  三伏天雨水多,避免直接坐在或躺在潮湿的地面、草地、石凳上,防止外湿侵入。

  适度运动:

  选择快走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,有助于排出湿气,促进脾胃运化。同时,避免在高温时段剧烈运动,以防中暑。

  三 穴位保健:常按揉,助运化

  日常按摩以下穴位,有助健脾祛湿、和胃理气:

  足三里 (调理脾胃“第一要穴”)

  归经:足阳明胃经。

  定位:小腿外侧,外膝眼(犊鼻穴)直下3寸(约4横指宽),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。

  功效:健脾祛湿,行气和胃。尤其适用于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。

  方法:用拇指用力按压或按揉,以感觉明显酸胀为佳。每侧5-10分钟,早晚各1次。

  中脘穴 (助消化的重要穴位)

  归经:任脉。

  定位:上腹部,前正中线上,肚脐上4寸(约5横指宽,或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)。

  功效:健脾和胃、消食化积,缓解腹胀、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反酸、打嗝等。

  方法:用手掌根或指腹顺时针按摩。每次10-15分钟,早晚各1次。

  阴陵泉 (祛湿的重要穴位)

  归经:足太阴脾经。

  定位:位于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。

  功效:健脾理气、利水渗湿。适用于水肿、小便不畅、散便、腹泻等。

  方法:用拇指稍用力按揉,以有明显酸胀感为宜。每侧5-10分钟,早晚各1次。

  • 标签:
分享到: